毛姆有本书,书名叫作《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》。的确,阅读能为我们提供避风的港湾,提供一个躲避世界繁杂和伤害的安息之地。
在夏洛蒂的《简·爱》中,小说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阴郁凄冷的氛围,阴雨连绵,寒风刺骨,就像这个家庭对简的排斥和虐待一般。在这样没有阳光,不能外出的日子里,简一个人躲到窗台上,拉上窗帘,阅读一本彪依克的《英国禽鸟史》,里面奇特的内容,吸引着她的注意力,让她忘却了这个家庭的阴冷,陶醉在书中的世界。“当我膝头上摊开着彪依克的书的那一会儿,我觉得很快乐,至少是自得其乐。我只担心别人来打搅,可它却偏来得很快。”这是简小姐在这个家庭中难得的独处时光,也是她感觉最快乐的时候。
澳洲作家马克斯·苏萨克的小说《偷书贼》,更是描写了一个在二战时期的女孩,在地下密室中,是怎样从字母开始,用阅读治愈伤痕的故事。承受着亲人死亡的痛苦,和二战家破人亡创伤的莉赛尔到一个陌生的寄养家庭,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喜欢阅读,就将地下室变成一个教学的空间,从字母开始,教莉赛尔读书写字。在那个战争和侵略者笼罩的压抑环境中,阅读成为莉赛尔幼小心灵的避难所。她用阅读屏蔽隆隆轰炸声,用阅读阻挡纳粹的恐怖,在阅读制造的安息中欣赏夜色的天空。“莉赛尔把马克斯·范登伯格的礼物读了三遍,也研究了三遍,每次都能发现一条陌生的漆痕或一个陌生的词语。读完第三遍后,她尽量轻手轻脚地从床上下来,走到妈妈和爸爸的房间,壁炉旁划给马克斯的那块地方是空的。”战争、亲人死亡、寄人篱下的岁月里,也许只有阅读能治愈自己。
法国作家、哲学老师妙莉叶·芭贝里的小说《刺猬的优雅》,同样描写了一个身份低微,没有读过大学的门房,依靠不懈的阅读,而成为一个灵魂巨人的故事。虽然出身卑微,工作微不足道,但是她值班的门房内室里,却是个藏书万卷的宝库。正如她的工作一样,她是个门房,为住户们收取信件、打扫卫生、定时开门关门、倒垃圾等等,但是她的灵魂深处却是充满高贵。而楼里的住户,国会议员的女儿生在优渥的家庭,却时时想着自杀,离开这个虚伪的世界。最终是这个不起眼的门房,用阅读拯救了她。“从外表看,她满身都是刺,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,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从内在看,她不折不扣地和刺猬一样的细腻,刺猬是一种伪装成懒洋洋样子的小动物,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,却有着非凡的优雅”。她的优雅从哪里来——从丰富的阅读来。
阅读让一个人的灵魂丰富而自足,因此一个阅读丰富的人,不会炫耀自己的财富,也不会炫耀自己的知识,更不会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。一个阅读丰富的人,更像一个普通人,低调而内敛。
电影《书店》改编自佩内洛普·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。失去丈夫的弗洛伦丝,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,来到一个海边小镇,准备在一个老房子里开一间书店。她开书店不是为了生意,不是为了利益,而是仅仅想开一家书店。不推销,不吆喝,只是等待着人走进书店,为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场所。“在书店里,人永远不会孤独”,这是她秉承的理念。读书、赏书、与喜欢阅读的人灵魂共振,这是她开书店的目的所在。
但是这个老屋原本是一位上将夫人准备开办艺术中心用的,显然是为了销售艺术品。弗洛伦丝在老屋开书店,与她产生了利益冲突。弗洛伦丝初来乍到,在这个小镇并没有人脉资源,除了一个喜欢阅读而来帮忙的小女孩之外,她不认识任何人。因此,将军夫人动用所有的资源,包括法律和银行,甚至在人际和个人上,也孤立和嘲笑弗洛伦丝,希望以此让她止步不前,知难而退。
书店还是在弗洛伦丝的坚持下开起来了。很快这个小镇的唯一书店,吸引了很多之前不喜欢读书的人,还吸引了一位深居寓所的老读者。他是个嗜书如命的人,只有在阅读中他才能感到平静。很快,弗洛伦丝和这位读者成了朋友,并且交流关于书的信息。
那边的将军夫人并未停歇,她认为老屋书店吸引了太多的人,而那个狭小的空间不应该聚集人群,因为这会带来消防隐患,因此用法律强迫弗洛伦丝关闭了书店。
表面看来,这是一个关于经营书店失败的故事。但是,弗洛伦丝在这个小镇上播撒了读书的种子,让人知道“阅读让人不孤独”的道理。对于读书来说,没有所谓成功与失败,你从一开始阅读的时候,就已经走在丰富灵魂的道路上了。弗洛伦丝开书店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,只是想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。在开书店的过程中,更是让她见到了,阅读与不阅读在灵魂之间的区别。
弗洛伦丝离开了小镇,并不是孤独地离开,而是伴随着无数颗正在萌芽的阅读种子离开的。诚如豆瓣的一位网友所言,“读书的意义是什么,或许就是更有勇气来面对生活吧!”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CT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CT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CT”的文章权归CT所有。未经CT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(010-82233254)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jidushibao2013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